谈谈写文章

今天去了朝阳大悦城新开的晓岛书店,读了一本周作人先生的小书,颇有些感想,于是想记下来,作为我新生活的开端。

现代人的生活复杂的很,充斥着各种信息和资讯,但是平日里我能够静下心来阅读的文字确实是很少,最多是偶尔闲来在微信里寻着标题点进去的一些公众号文章。可是总觉得这样的文章越来越难走进我的心里,读完也常常在心里骂道”什么玩意儿”,文章里传达的要么是内容空洞虚浮,要么是价值观扭曲,似乎总是抱着什么功利的目的想要去迎合某些特定的观众,赚取关注和掌声,进而从中谋得利益。那些文字经过精心设计和包装,配以精致的图片或动效,却字里行间都透着一股铜臭味。于是我索性很少看公众号的文章,也总是在想我到底应该写一种怎样的文章才能恰当地实现自我表达?所以我一直对在公开平台上写文章这件事没什么自信,也有些担心一不小心随了大流,掉入现代社会的欲望陷阱里。

以前在杂志的时候,偶尔能有发表文章的机会我都很欣喜,却又担心自己的文章写的不好。然而,每次我花心思用心写出来的文章也并没有什么人在意,而我自己也渐渐觉得杂志的文章根本就是那些华丽图片的陪衬,供理发店里的客人读来消遣的,实则并没有什么价值。

后来我因为想从事媒体工作,去美国学习正统新闻。我的写作老师在黑板上画了一个大大字母”G”一样的图形,逐段逐句地告诉我们怎么写好一篇报道的秘诀。大概就是以一个充满戏剧性、画面感十足的开头来吸引读者,然后以真凭实据的文字报道事件的经过和结局。可是这一套用昂贵学费换来的”把戏”也没能帮助我写出什么好文章来。毕竟,那只是专业新闻报道的写作手法,并不能教会我如何真实地自我表达。

近几年来,我一直对鲁迅先生以及他的弟弟周作人的文字很感兴趣。仔细了解了一下周氏三兄弟的生平事迹,三位都是民国时代出类拔萃的人物,从日本留学回国后,大哥周树人(即鲁迅先生)和老二周作人都活跃于文坛。我很喜欢读两位先生的杂文散记,但对于鲁迅先生那些如雷贯耳的虚构类作品倒是读的很少。

两位周先生的文字,一个犀利辛辣,一个更柔和风雅,但都特别诚实,能看得出那个时代的知识分子都是十分珍视文字的。他们从日常的生活中引发思考,反思古今,用诚恳的态度表达真实的观点,从来不抱着任何功利的目的。鲁迅拥有忧国忧民的情怀,看不惯国人身上的劣根性,但是语言又常常幽默讽刺,让人看着又气又想笑。周作人更小家情怀一点,他更喜欢写点滴日常生活,对文化美学更有研究,这也挺好,就像今天我们喜欢设计和艺术一样,他甚至不想把自己归为文人之列,只是纯粹地做一个写文章的人。

一个世纪过去了,我从他们的文字里看到了真实,看到了不虚,并且能够启发我现在的生活。我才搞清楚了我自己想写出怎样的文章。不去迎合任何的关注,默默地观察身边和社会冷暖,并诚恳地用文字记录我的感受。我一直希望做一个勇敢表达的人,不惧怕权威,坚持一个真实完整的自己。然而这确实不简单,我们所生活的环境很少给我们表达的自由,且不论有任何政治倾向的言论,仅仅是个人价值观的表达都会受到周围利益关系人和同辈竞争者的无形压力,还有来自长辈和所谓”过来人”的压力。

总的来说,微信和微博都不是一个适合我表达真实想法的平台,所以我决定将我真正想写的东西留在这个博客里,也称为杂文,在这里我可以更加随心所欲一点。现在科技固然提供了更多元的表达方式,却逐渐稀释了人们表达内容的深度和启示意义。然而,我终究不想放弃这一点自我表达的空间,更不想虚度人生,不为让更多的人关注,而是能和有共同价值观的人分享。